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行军@带路足迹|乘“带路”之风去中亚“弹棉花”,中国民企经历阵痛又强势发芽

[复制链接]
查看: 3342|回复: 0

5743

主题

6623

帖子

22万

积分

管理员

网站创始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862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8:5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吴兵 凤凰国际智库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员
编者按:
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贯通的卡姆奇克隧道将天堑变成通途,一条覆盖各大城市的铁路网逐渐成形。各类工业基地在全国各地如春笋般涌现,自由经济区建设也正紧锣密鼓的开展。
华丽转身的中亚成为了中国企业的“淘金地”,这条商贾云集的古丝绸之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东接中国、西至欧洲的欧亚大陆桥高速运转,将“一带一路”的东风送到中亚五国,即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所称的“心脏地带”。
但是万事开头难。满怀雄心壮志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后却饱受“水土不服”的困扰。这些中国经营者们受高利润的驱动来到异乡,却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被当地特殊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打乱了阵脚,一度陷于求助无门的困境之中。
本期《先行军@带路足迹》栏目将目光投向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民营企业。凤凰国际智库观察员探访了多家在乌的中国纺织企业,调查这些中国民营企业运用中国智慧找到克服“水土不服”,从而扣开乌兹别克斯坦投资之门的良方。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的夜景
嗅到商机,中企在乌兹别克斯坦扎根
2017年4月18日上午,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州的中国民营企业“吉祥”纺织印染基地第一批合格的有色纺织纱线产品顺利下线,将出口中国。在一年半的筹备之后,这一投资近7000万人民币、占地10万平方米的纺织印染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步上轨道。
在场的中国籍及乌兹别克斯坦籍员工见证了这一标志性的时刻。作为第一大投资人兼项目执行CEO的刘新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按规划,刘新的“吉祥”纺织印染基地目前的彩色纱线日产量为10吨,明年扩产后将达到2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人民币;如果算上预计在五年内承接的从国内转移过去的产业,将形成年产值五亿人民币的大型纺织基地。
一年半前,刘新敏锐地从“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嗅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商机。作为一个时代性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寻求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劳动力是国内发展纺织产业的最大优势,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包括纺织业在内的部分低附加值产业正在丧失其优势。
“在我的老家河南安阳,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3000元,而在乌兹别克斯坦,工人工资折合人民币也不过500元;这里的水电气价格更是不到国内的一半。”刘新对比了中乌的劳动力价格和能源价格,在心中算了一笔账。
虽然刘新所在的纺织业在体量上无法与基建、能源等“巨头”集中的产业相提并论,乌兹别克斯坦同样为纺织业这些轻量级的产业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纱价格不到国内的八成,生产要素丰富且低廉。
“除此之外,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也非常欢迎我们这些民企去投资。”刘新表示。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政策很好,当地有不少中国企业投建的工业园;同时乌兹别克斯坦的税收水平低,政府还有一定的优惠。“大家都觉得特朗普要将税收降到15%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税收维持在10%左右。而且像我们这么大的投资,未来可以解决当地上千人的就业问题——基地发展起来后甚至可以辐射上万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有些工厂的配套建设还是他们出资给我们免费施工建成的。”
事实上,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的民营企业远不止刘新一户,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这个中亚国家生根。
盛产棉花的乌兹别克斯坦因为被誉为“白金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的华丽转身
从“没什么存在感”的中亚国家到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目的地,乌兹别克斯坦在几年内华丽转身。而在这波投资浪潮中,民企也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力量。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行业,民营企业呈现出的多样化让人看到了“一带一路”的更多潜力。
对于中国大型基建企业,乌兹别克斯坦的区位优势让他们看到了投资需求。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力量和多种文化的交汇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在这里,中国的造纸术、丝绸经过这里传至欧洲,西方的“奇珍异宝”则通过这里运至中国。
如今这里也是也是多极力量纠结交互的所在:在地理上中亚是欧亚大陆的结合部,南部和阿富汗相邻,西通伊朗,北联俄罗斯,东接中国。横跨古今,连结东西的欧亚大陆桥就是穿过中亚,形成了一条东起连云港,终到达荷兰的鹿特丹跨国铁路运输线。
运输业成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增长潜力点。中国企业承建的“中亚第一长隧道”——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就打通了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网全线。
除了区位优势,中国能源企业也被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所吸引。中哈石油管道年输送量到中国达两千万吨,土库曼的天然气是中国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而乌兹别克斯坦现探明的就有近100种矿产品,黄金储量居世界第四,天然气产量也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年产量在300亿立方米左右,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企业雄厚的资金基础则让他们在这些领域拔得头筹。
而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乌兹别克斯坦还有另一个标签——“白金之国”。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支柱产业,产量占前苏联棉花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他农产品也都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像前苏联所有加盟过一样,乌兹别克斯坦物价不高,劳动力低廉,生产要素充裕,离中国不远,成为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优先选择国。
这些像“吉祥”纺织一样在乌兹别克斯坦发掘商机的中国民营企业,来此“淘金”还正合“求发展”的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心意。和前苏联所有加盟国一样,乌兹别克斯坦民族构成及其复杂,境内混居的130多个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近年来,随着伊斯兰极端宗教主义势力的蔓延,防止极端宗教主义的渗透和蔓延也成了区域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安全和经济的发展相互关联,经济发展的好,人民能安居乐业,极端宗教主义散播的土壤就会减少,所以发展经济和减少失业人口就成了摆在乌兹别克斯坦眼前的首要任务。
为此,乌兹别克斯坦新任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就包括通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2017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在政策刺激下乌兹别克斯坦的外商投资和贷款增长高达10.5%。
为进一步引进农产品等领域的深加工企业,乌兹别克斯坦目前还计划增设4个自由经济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税收和关税优惠政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乌兹别克斯坦将成为中国各类企业投资的沃土。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一处中方投建的工业园
机遇背后的民营企业资金危机
吉祥就是乘着这股“一带一路”推动民企走出去的东风来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企的行业多种多样,他们并不是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当刘新为纺织印染基地的第一批产品下线而激动时,在他旁边,他的合作伙伴,也是该项目的第二大投资人,来自新疆的从事中国机械销售的魏成功脸上也洋溢着喜悦。
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祖国的大西北;一个从事纺织业,一个销售机械;刘军和魏成功以前并不相识,为什么两个本相隔万里的陌生人会在乌兹别克斯坦相遇?答案就在于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都遇上的问题——资金危机。
乌兹别克斯坦的银行业不够发达,信贷融资手段有限,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乌兹别克斯坦从事该行业首先就面临资金问题。纺织和印染行业属于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前期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把资金全部投入到固定资产建设上去,那么后期生产的流动资金就跟不上;恰在此时,在乌兹别克斯坦从事中国机械销售的魏成功先生正为自己账上大量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本币不能换成美元打回国内而心烦不已。
中国的机械设备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巨大的需求市场,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卖了中国机械设备后,大量的本国货币“索姆”会积累到卖方的账户,因为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外汇管制国家,很多企业账上的“索姆”不能及时地换成外汇,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两难境地:不卖,但是市场在这里;卖吧,钱又不能换成外汇打回国。
刘新和魏成功不是个例,这些问题也是很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恰巧在此时,魏成功先生和刘新总经理见了面,两人深入交流之后,一拍而合:魏成功有大量的“索姆”,刘新需要大量的“索姆”来建设厂房和买原料,产品出口中国后不但利润可观,而且可以换回来大量的外汇给魏成功的企业打回中国给付中国机械设备款,如此一来,就是个良性循环。
面对机遇下的资金挑战,中国民营企业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在乌兹别克斯坦,许多企业本从事完全不同的行业,有纺织有机械,有从中国出口到乌国也有在乌国设厂再出口至中国,但是他们的共同身份就是“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遇到困难,“中国企业”这一共有身份标签将这些企业聚合到一起,以中国人的智慧完成了行业的对接,形成了内部良性循环,促进了彼此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水土不服”的民营企业如何少走弯路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寻找最优产地,发现利润高,竞争不激烈的理想市场。
在国内,企业普遍遇到了人员工资和生产要素价格高涨,但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欧亚大陆畅通的走廊,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同时促进产能合作,优化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带动“一路一带”沿路国家共同发展。到中亚之后,中国企业发现人员工资和生产要素都低于国内很多,但是产品价格却比国内高,销路好,工厂少竞争少,是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但是民营企业进入中亚之后,却因为“水土不服”而一时间晕头转向。前期对当地国情的“功课和调研”没有准备充分,中国企业多在项目上马后才发现短时间很难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节奏。
到点之后还会不会为了钱加班?在中国大部分工人都会回答“会”,但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则完全相反。到了下班时间后工厂内的一片空荡让中国的经营者难以适应,有些工厂的翻译甚至下班后就关掉工作手机并且给中国管理者说不要在下班后打电话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
而且乌兹别克斯坦工人效率也无法与中国工人相比。苏联解体后,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忽然断裂,原先的产业链分崩离析,导致大量工人下岗。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二十年,因为没有产业发展,这期间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没有工作机会,工作技能基本为零。中国企业进驻后,发现培训费时费力,车间工作人员稳定性纪律性也没法和中国工人相比。所以,外在的生产各要素优势,比如水电气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被上述因素抵消后,其本地化产品预计的价格优势反而没有按设想体现出来。
但是上述问题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也一度遭遇乌兹别克斯坦现在遇到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劳动效率也很低下,以至于开始有了口号“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以期改变人们的观念,有了按劳计酬计件的体制激发工人的生产热情。外国公司在寻求利润的导引下,克服进入中国的重重困难,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模范,并最终培养出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中国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昨天的“中国经验”就是民营企业打开乌兹别克斯坦大门的“成功钥匙”。很多中国民营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前不具备国际化的经验和管理能力,规避风险能力也低。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前期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更应做足“准备功课”,在时间和物质上有充分的心理预估,招工时要考虑到淘汰的比例比较大,适当多招人以备优选。一些经营者考虑到对成本的控制,不舍得在聘请律师和高水平翻译上花重金,留下无穷后患,这些都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的短视行为。
虽然目前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益性的权威组织来进行系统性的避险培训,而各个驻外的使馆商务处因为人员少,也很少能顾得上给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及时帮助。但是“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官方和民间可以共同推动交流平台的建设,比如由中国驻外使馆和当地相关商业机构合作,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组建权威的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人员的有序组织,让更多的产业实现对接,使更多的成功经验能够被后来的企业分享与参考。这样,有了前车之鉴,民营中小企业就可以少走弯路。
“一带一路”不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当我们惊叹于中国企业在基建领域一个个创造辉煌的项目,自豪于中国的铁路又在多少国家穿过高山,跨过河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应该忽视那些在异国他乡奋斗的民营企业。他们是“中国梦”不可缺少的拼图,也是他们让“一带一路”的未来多了新的可能。

服务华人社会,打造交流平台,架设中巴新友谊金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CopyRight 2016 巴新中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1023911号-1  技术支持:金纯.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